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登记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成立时间:1991年1月

“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将办

来源:

“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将办

中国科技网讯(记者 马爱平)9月4日,在“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绿化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蓬告诉记者,为进一步调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积极性,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全球生态治理民间共建共享,由中国绿化基金会牵头,联合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等单位,将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本次论坛将于9月12日至13日在甘肃省武威市举行,将有来自国内外的科技界、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治沙企业等共计180名代表出席会议。

陈蓬介绍,论坛预期将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成果。

建立“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组织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陈蓬说,在伙伴关系中,一要坚持平等自愿、开放包容、互尊互信、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二要倡导资源共享,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借鉴推广生态治理的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生态治理,促进民生改善和区域经济发展。三要创建合作机制,设立生态治理民间合作交流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研讨,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导向、社情民意、合作需求等,为绿色丝路建设贡献民间智慧和力量。四要凝聚共识,面向未来,通过伙伴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必将加快实现环境优、生态美、百姓富,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共同享受绿色丝绸之路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态福祉。

发布《“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民勤倡议》。

走进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着力建设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沿线国家和人民新的美好期盼。通过举办这次国际论坛,与会各方将深入探讨,如何构建开放、紧密的民间战略合作伙伴,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宣传“一带一路”沿线生态保护,挖掘“一带一路”沿线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典型样本,推广民勤“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生态治理的中国案例,推广“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成果,让“一带一路”民间力量携起手来,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为实现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建设“一带一路”美好生态家园而共同努力奋斗。

启动“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暨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

我国现有胡杨林面积39.5 万公顷,占全球胡杨林面积的61%,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古西部、青海省、甘肃省和宁夏5 个省份,全国91.1% 的胡杨林面积集中在新疆。

陈蓬说,胡杨被称为沙漠英雄树,既是生态治理树种,又是生态文化的载体,有“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美誉,体现了坚强不屈、铮铮铁骨的精神品质,这与“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所契合。通过“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暨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的启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曾经有胡杨分布的重要地区和城市,建立若干胡杨林生态修复示范点。以点带线,对“一带一路”经济廊道中的重要通道,开展胡杨林等抗干旱的树种进行生态修复和防护带建设,最终建成3 条“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带,分别为:中国西北“丝路核心区”胡杨林生态修复带、“中巴经济走廊”胡杨林生态修复带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胡杨林生态修复带。

据悉,本次论坛,是我国首次在国际舞台上搭建“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平台,这将展现中国林草业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作为,是中国绿化基金会协同各方力量,推动“一带一路”生态治理建设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和创新尝试。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调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民间组织的积极性,有效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全球生态治理民间共建共享机制,把各国民间组织深化生态治理的强烈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优化对接,搭建起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本次国际论坛将进一步凝聚国际民间组织生态治理共识,深化“一带一路”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伙伴关系,引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合作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为今后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等各方力量的融合,推动各国民间生态治理加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
承办单位: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教科文专业委员会
广告总代理:北京中闻视媒广告有限公司
电话:010-67133538
邮箱:cneescc@163.com
京ICP备18040214号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教科文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本站关键词: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教科文专业委员会 |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教科文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 东方文化研究会教科文专业委员会 | 东方文化教科文专业委员会

Baidu
map